重度嗜咖人士的三件事
所谓重度嗜咖人士,就是那种无咖不欢,每天不来上一两杯就浑身难受的人,哈哈哈。前不久看到一个系列研究,围绕的都是重度嗜咖人士,今天就来和大家汇总起来,聊聊这些对于每天都要喝咖啡的重度爱好者们,所应该知道的三件事。
我觉得自从咖啡成为我的日常,这十几年间,总是时不时就有小伙伴说,你的鼻子好灵啊,你怎么能闻到那么多味道……尤其对咖啡风味的捕捉尤其敏锐,我理解是“夸奖”吧,哈哈哈。但在过去读书的时候,我却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评价,我自己也不觉得嗅觉有多么发达。
直到前不久我看到一则发表在《实验与临床精神药理学》(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习惯喝咖啡的人能够以较低的阈值检测到咖啡的气味,而且识别咖啡气味的速度也更快。
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实验,以考察不同咖啡消费水平的参与者对咖啡相关气味的检测能力。第一项实验有62人参加,结果发现,喝咖啡最多的人能够识别浓度较弱的咖啡,而且识别气味的速度更快。此外,摄入咖啡因较多的人更有可能表示他们对咖啡因有更强烈的需求,特别是衡量咖啡因逆转疲劳等戒断症状能力的渴望,与气味检测测试中更高的灵敏度有关。
第二项实验包括32名参与者,结果发现咖啡因消费者对咖啡气味更敏感,但对其他气味并不敏感。因此,这不仅仅是一种气味(咖啡)接触得越多,人们检测这种气味的能力就越强,而是他们检测这种气味的能力与他们的习惯性消费和渴求有关。这项研究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多数丰富体验都是多感官的,因此除了视觉,其他感官似乎也可能在成瘾过程中发挥作用。
咖啡因是一种精神活性物质,尽管它并未列入禁用物品,但咖啡因依赖与药物成瘾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一些大量饮用咖啡的人在大量摄入咖啡因后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但却难以限制咖啡因的摄入量。此外,那些戒掉咖啡因的人会出现戒断症状。
此前有研究人员专门探讨大量使用咖啡因是否遵循与药物依赖类似的机制,一种名为"激励-敏感化理论"(IST)认为,成瘾是由两个独立的过程维持的,一个是对奖赏的动机,即"想要",另一个是对奖赏的享受,即"喜欢"。在成瘾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相关脑区变得更加敏感,"想要"会增加,而"喜欢"会减少。
研究人员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要求参与者通过按键盘上的键将刺激物与某些类别相匹配,同时测量他们的反应时间。这些测试用于评估概念和属性之间的潜意识关联。这项实验涉及56名大学生,他们有的嗜饮大量咖啡(每天三杯或三杯以上),有的少量饮用咖啡(每天一杯或一杯以下),参加者完成了两项IAT测试,一项是评估他们对咖啡的"喜欢"程度,另一项是评估他们对咖啡的"想要"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大量饮用咖啡的人对咖啡的"想要"程度明显高于低量饮用咖啡者。然而,两组人对咖啡的"喜欢"程度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大量饮用咖啡的人表现出"想要"和"喜欢"之间的脱节,这与其他药物成瘾的动机过程如出一辙,这表明咖啡因模仿了其他毒品的特征,"想要"比"喜欢"更能推动咖啡因的消费。当然,咖啡因的成瘾性远低于其他物质,而且符合依赖标准的咖啡饮用者并不多。与其他药物相比,咖啡因对想系统的敏感程度可能要低得多,这也是为啥咖啡因不算违禁品的原因。然而,就依赖性发展所涉及的潜在动机和神经生理过程而言,高成瘾性药物(如酒精或可卡因)与低成瘾性物质(如咖啡因)之间的主要区别可能主要是量的区别而非质的区别。不得不说,某种意义上,咖啡刚需的原因找到了,哈哈。
这则研究则是针对职场环境,这项研究说的是当人们在开会讨论前喝咖啡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注意力集中,同时会对谈话中的人有更好的印象。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开例会的时候,尤其下午的会议,多半都会在开会之前团队点个下午茶,一起喝一杯咖啡。其实很多会议都会提供咖啡,但似乎关于咖啡如何影响小组动态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更多的都是针对咖啡对个人的影响。
这项研究对总共134名大学生,研究人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某个特定主题的活动15分钟。研究人员发现,在讨论前饮用含咖啡因咖啡的参与者能更好地专注于手头的话题,同时喝了含咖啡因咖啡的人对自己和同伴的感觉都更好。
类似的这些研究,我觉得大家平时就当做一个茶余饭后的小知识补充,咖啡和其他任何事物都一样,有好有坏。大家一定要结合自身身体耐受程度来适度饮用咖啡,也许你就给自己增加了额外技能呢,加油吧,咖啡人!
最新发布
- 1重度嗜咖人士的三件事
- 2大洗牌!咖啡馆怎么做才能自救?
- 3成都 咖啡
- 4咖啡会
- 5咖啡子
- 6本咖啡
- 7每天喝2-3杯咖啡可降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 8咖啡客
- 9来咖啡
- 10溶咖啡